您好、欢迎访问浙江传媒学院宣传部(统战部)网站!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管理

统战知识

当前位置: 首 页 -> 统战之窗 -> 统战知识 -> 正文

党外人士称谓的由来

发布日期:2019-10-17  来源:党委统战部   点击量:

“党外人士”这一称谓,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来的。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抗日、团结、进步的方针,加强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1940年3月6日,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对党内指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中,明确提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并首次提出和使用“党外人士”的称谓,指出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说服和教育党外人士,使他们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1941年11月6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中,进一步强调要搞好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指出“共产党员只有义务同抗日的党外人士合作,无权利排斥这些党外人士”。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三三制”在各抗日根据地普遍实行,党外人士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如在陕甘宁边区,开明绅士李鼎铭担任边区政府副主席,他提出的“精兵简政”等许多建议均被采纳。

抗日战争时期,除使用“党外人士”的称谓,还使用“民主人士”、“爱国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等称谓。到解放战争时期,则更多使用的是“民主人士”的称谓。

新中国成立后,有许多非中共的社会各界人士在各级政府和司法部门中任职。比如,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产生的国家领导人和中央人民政府中,非中共人士占有很大比例,其中6位国家副主席中就有3人,4位政务院副总理中有2人,15位政务委员中有9人,政务院所辖34个委、部、会、院、署、行中有14位非中共人士担任正职。此外,还有54名非中共人士担任省区市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1951年6月16日,中央统战部在答复西北局统战部关于“民主人士”的定义问题时,明确指出:“‘民主人士’是对参加人民民主运动的某些党外人士(包括有党派和无党派)的一种政治称号,一般的说‘民主人士’应具备下列两个条件:(一)解放前多少参加过人民民主运动(包括起义在内)或在解放前采取善意中立态度而在解放后参加人民民主活动。(二)在中间阶层或民主党派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和国家工作战略重心的转移,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民主人士”、“爱国人士”、“爱国民主人士”等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称谓,在中央文件和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中一般不再使用,对中共以外社会各界人士的称谓,通常使用“党外人士”。但党外人士到底具体指哪些人,却没有明确的界定。1984年6月,中央统战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转发湖南关于检查、清点党外人士档案的几点意见的通知》。在《通知》中,就检查、清理党外人士档案的范围作了较详细的规定,其涉及的党外人士具体包括: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爱国人士,非党知识分子干部,原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原工商业者,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爱国宗教领导人物,台湾同胞,去台人员在大陆的亲属,归国华侨、侨眷等。从中可以看出,党外人士包涵了新时期统一战线范围和对象的所有人士。

2005年12月15日,中央统战部下发了《<关于规范使用统一战线工作中若干重要称谓的意见>的通知》,对“党外人士”的称谓作了进一步明确规定,指出“党外人士”是“特指中共党员以外的人士,是对统一战线各方面人士的统称”。目前,党外人士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浙江传媒学院宣传部(统战部)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 话:86832026、86879226、86832029    地 址:行政楼501、503办公室    E-mail:xcb@zjicm.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