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国文明单位创建成果,提升广大师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校园文明程度,根据中央文明办和省、市统一部署,我校推出了“道德讲堂”。并乘借第51个“学雷锋日”之际,于3月11日晚在桐乡校区行政楼报告厅举行“道德讲堂”第一讲暨桐乡校区“三·五”志愿服务月启动仪式。
活动由校党委宣传部、文明办和桐乡校区团工委主办,文化创意学院雷锋服务公司承办。校纪委书记柯力,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袁蕾,桐乡校区团工委书记张颖松,文化创意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林红志等参加此次活动。
“道德讲堂的开办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时代的先锋,弘扬真善美,提升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启动仪式上,柯力致辞说道,道德讲堂开启了我校德育的新平台,也拉开了桐乡校区志愿服务的新序幕。她期望此次活动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健康健全的发展,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使道德教育落地生根开花,促进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形成。
道德讲堂第一讲的主题是“道德去哪了?”邀请了我校新闻专业毕业生、继续教育学院辅导员杨松担任主讲人。按照道德讲堂程序仪式化的要求,实施“唱一首歌曲、看一部短片、诵一段经典、讲一个故事、作一番点评、背一句格言、送一份吉祥”的七个流程。
杨松一上台,便为大家播放了一段视频,讲述的是十年前河南省某村的村民们极度贫穷,为了养家糊口,走上了卖血这条路,由于卫生措施匮乏,不幸地感染了艾滋病毒,最终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故事。这是杨松十年前——当他还是一名大学生时,利用三个学期完成的一项深入报道。
在了解情况后,他勇敢无畏地前往“艾滋病村”,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展示给村民,帮助他们了解艾滋病的相关情况。“我在采访过程中,看到许多本应是家里顶梁柱的青壮年被推去看病,病怏怏地躺在床上,他们对生的渴望达到了极致,以至于只要是药,他们二话不说立马咽下去。”杨松说道,一年半的时间内,他从学校往返该村二十余次,每次都能发现村子的田里、路旁,甚至就在村口,又会多出几座新坟。
“当代大学生之所以要屹立在道德高地,是因为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前提。”在杨松看来,道德意识并非是主观意识,需要有五个因素促成并付诸行动。第一,是通过职业或身份特点来约束自身的行为,在道德高地平视或俯视整个社会;第二,遇到过对自身灵魂和内心出动极大的理念撞击;第三,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潜移默化的形成某种性格特点;第四,后天接受过较为强势的理念渗透和教育引导;第五则是出于人们本能或潜意识的价值观念,在某些特定环境或时间节点爆发出的转瞬即逝的价值判断并迅速辅助实施的行为。
讲座最后,杨松将法国思想家卢梭的一句格言“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国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礼”送给在座同学,并以此鼓励大家,一个人永远可以向道德制高点无限接近,但是不要指望触及它,它是无穷无尽的,但是只要向它迈进了,精神就能得到升华,在争做有道德媒体人的道路上“爱满人间,德耀中华”。
据了解,在“三·五”志愿服务月活动中,桐乡校区学生会以及各个学院陆续开展了“五水共治”、“阳光助残”、“三.五”公益作品设计、“走进桐乡高桥敬老院”等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将道德融入学习与生活之中。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参与到公益服务中来。目前,我校已形成了雷锋服务公司、青年志愿者协会等近十个志愿服务团队,注册志愿者名额已达到1000人。